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整个园区的企业都奔走相告,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浙江省温州羽茜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女士接过环保专管员关于环评文本的修改意见,欣喜地说。
普查之初,马女士还跟其他企业负责人一样,担心成为普查对象会被环境执法人员查处,现在却因普查获得最大的“环保改革红利”。
在温州市7万多家普查工业源中,环评率偏低,当地将普查数据应用于工业企业环保审批改革,帮助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快速完成现状环评编制,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强力支撑。
用“活”普查数据,这是浙江省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一个缩影。
“拉网式”核查全覆盖,行业会审筑牢质量生命线
“普查数据是环境管理的基础,要全面落实生态环境部对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全面’的质量要求,确保全省高质量完成定库工作。”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方敏强调。
如何紧紧扭住数据质量这个牛鼻子?浙江省普查办严格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一体的普查责任体系和数据质量溯源制度,实现普查数据可核查、可追溯、可问责。各级普查机构依照“审核—整改—复核”的循环流程,采取人工日常审核、辅助软件审核与集中审核三线并行的形式对普查数据开展审核,审核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至普查第一线整改,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
“我们的老厂房已拆除,新公司又还未建成投产,但我们没有被遗漏,普查人员依然上门为我们服务。”江山馨派家居有限公司负责人姜庆阳给上门进行污染源普查的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为确保普查对象应查尽查、不重不漏,浙江省汇聚了全省技术力量先后开展了4轮质量核查。同时,开展“行业会审”,邀请省统计局、省公安厅交管局、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等部门专家对普查汇总数据进行审核比对,并邀请相关工业行业协会专家、省环境工程技术评估中心专家,对主要工业行业产污大户进行清单审核,严守数据质量“生命线”。
五个“拳头”共同发力,先试先行创新普查模式
污染源普查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普查对象种类繁多,数量极为庞大,而民营企业又占了普查对象的极大比例。尤其是在温州,小微制造业发达,全市185个镇街中,有48个重点镇街的普查对象超过500家。如何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入户调查?
温州不等不靠、先行先试,动员了市、县、镇、村四级行政资源开展全市域、全方位、各类源的入户试填试报工作,逐步摸索出了“普查办领导、镇街帅导、社区村居督导、普查对象主导、第三方辅导”的“五导”入户调查工作机制。
范萧湘是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麻园村的一名普通驻村干部,面对村里的污染源具体情况,她可谓是如数家珍:“根据国家下发的底册,麻园村有115家企业。经过我们调查发现,115家里面有82家已经停产关闭或不属于普查范围的。另外,发现有新增1家没有营业执照的但有排污的(作坊),总共有34家进入普查范围。”
实际上,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干部、网格员等社区村居人员对各个村(即普查小区)的情况了如指掌,以范萧湘为代表的社区村居人员在清查阶段,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温州各地普查办还建立了奖励机制,鼓励街道驻村网格员提供更多的“厂中厂”信息,避免普查对象漏查。
而在温州鹿城区,也有一支执行力强的普查“生力军”——南塘大妈护河队,这支环保志愿队伍的38个成员都是本地的退休阿姨。据统计,温州全市共有16个环保志愿者组织和行业协会,近万人参加普查,助力普查清查建库。
市、县普查办作为“主力军”领导、镇街(网格员)作为“地方军”领办、公益组织作为“志愿军”领路、第三方机构作为“雇佣军”填写表格,温州创新普查模式,高质量地绘制出一幅全市的污染源地图。
支撑环境管理决策,做好普查“后半篇”文章
浙江省积极推动普查成果落地,普查数据及基本信息已在水环境治理、重污染行业整治、环境风险管控、环境执法、固废管理等多个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普查阶段性成效逐步显现。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镇海分局正式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启动《镇海区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此次研究所用的数据均来自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这些环境基础数据对于制定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促进镇海区乃至宁波市的绿色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课题组主要成员、宁波市环科院副院长刘中表示。
“污染源普查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基础性工作,将普查成果数据资料转换为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管理决策的参考和依据,是普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普查目的、意义所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充分发挥普查“一个数据库,一张污染源地图,一套核算方法”作用,浙江省已将“污染源普查成果在‘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作为“十四五”规划研究的一项重要基础内容,为“十四五”生态环保工作开好局提供更多有益的对策建议。同时,浙江省已全面完成33个行业6.92万家排污单位的“摸、排、分、清”目标任务,有效提升了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工作效率。
来源:中国环境报